作者:黄晓春
此电路由充电回路、CC7555构成的可控硅触发电路和充电端短路保护电路构成。 电源变压器T的次级电压(9~12V)经二极管VD1、VD2整流后,获得全波直流脉冲电压,再经稳压管VD4稳压,产生触发同步电压。与VD4串联的发光二极管VD3用于电源指示。 CC7555时基电路与外接电阻、电容和电位器构成可控硅触发电路。充放电电容C1接至(5)脚再经电容C2接地,通电后,C1、C2同时充电,(5)脚电位很快上升至2/3VDD,这时C1上的电压Vcl≈0V,即(2)、(6)脚的电位稍大于2/3VDD,输出端(3)脚为低电平。 CC7555内部的放电管饱和导通,即(7)脚为低电平。于是C1通过电阻R3,可调电阻RP进行放电,使(2)、(6)脚的电位逐渐下降,至1/3VDD时,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,IC内部的放电管截止,(7)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。电容C1再次充电,(2)、(6)脚的电位按指数规律上升,至2/3VDD时,输出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。如此周而复始,形成振荡。 CC7555的(3)脚输出的触发脉冲加到可控硅VS1的控制极,VS1导通,蓄电池G开始充电。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的大小可通过电位器RP进行调节。充电使二极管VD5导通,使电路产生正向窄脉冲,直流电流表PA指示充电电流的数值。 当充电端出现短路故障时,晶体管VT饱和,发光二极管VD6发光,CC7555强制复位端(4)脚的电位近似为0V,触发电路无脉冲输出,CC7555(3)脚为0V,可控硅VS1关断,PA无指示,从而使充电回路T、VD1、VD2和VS1等得到保护。待故障排除后,蓄电池G又开始充电。
元器件选择 按照下表所列选择元器件:
名称 |
参数 |
名称 |
参数 |
R1、R5电阻 |
510Ω×2 |
VD6发光二极管 |
BT205红色 |
R3电阻 |
300Ω |
VD7发光二极管 |
2CW108(10V) |
R2、R4电阻 |
1kΩ×2 |
VS1SCR可控硅 |
3A100V |
R6电阻 |
100kΩ |
T电源变压器 |
220V/18V×225W |
Rp电位器 |
4.7kΩ |
PA直流电流表 |
0~2A |
C1电解电容 |
2.2μF/16V |
F保险丝(含座) |
0.5A |
C2涤纶电容 |
0.01μF |
S船形开关 |
单掷 |
C3电解电容 |
47μF/16V |
XP电源插头 |
单相二芯 |
VD1、VD2二极管 |
1N54013A100V |
×1、×2 |
接线柱 |
VD3发光二极管 |
BT205绿色 |
散热板 |
2mm铝板,面积不小于9060平方毫米 |
VD4稳压二极管 |
2CW104(5.5V~6.5V) |
IC定时器 |
CC7555(NE555) |
VD5二极管 |
1N4002 |
|
|
组装 按照如下图所示装配图进行组装。 只要焊接正确,就可进行调试。
调试 安装完毕。核查无误后可进行调试。调试时断开电阻R5,接通电源,绿色发光二极管VD3亮。用万用表测量VD4两端的电压VDD约为6V,测量IC的(5)脚电位应为2/3VDD,约4V。IC的输出电压若低于VDD,且随电位器RP的阻值变化而变化,说明触发电路工作正常。电阻R6阻值的确定除了考虑在充电端短路的情况下,晶体管VT能完全饱和外,还应兼顾蓄电池的端电压为4.8V时(此时R6下端与、VT的发射极之间的电压约为12V),晶体管VT的集电极电压不得低于O.7V,CC7555的强制复位端(4)脚的电位低于0.7V电路就不能正常工作。调试时,可将R6的下端断开,在R6下端与VT发射极之间加一个约12V的直流电压,适当调节R6的阻值,使CC7555的④脚的电位大于1V,测量③脚应有电压输出。当外加电压为17V,VT饱和,CC7555输出近似为OV,因此需反复调节R6,选择一个适当的电阻值以满足使用要求。 将R5和R6重新焊好,在充电端X1、X2接线柱上,接上被充电蓄电池或负载电阻,调节电位器RP,电流表PA的指示应连续变化,说明整机工作正常。 调试完毕后,用合适的外壳封装好。面板上装有电位器RP旋钮、直流电流表PA、电源开关S1和接线柱X1、X2。至此,蓄电池充电器就制作完成了。
|